2024年6月7日星期五

《渴想再臨》各單元的「宣教故事」

 書名︰渴想再臨

 [更多資料︰ 👉宣道書局👉基道]

 作者︰張永信、邵樟平、呂焯安等
 ISBN︰9789889931018
 出版︰宣道
 頁數︰240頁


各單元的「宣教故事」:
一、👉傳福音到未得之地
二、👉擇善固執的翟輔民
三、👉當仁不讓的朱醒魂
四、👉「家庭差會」的何義思
五、👉高瞻遠矚的劉福群
六、👉蓬島闢荒的林證耶
七、👉「白皮膚的華人」包忠傑
八、👉永不言休的粱得人
九、👉「樣樣都有」的簡國慶


一、宣教故事﹕傳福音到未得之地 [👆回「宣教故事」目錄]

  宣道會源自宣信博士興起的一個宣教運動,運動的信念是「傳福音到未得之地」。

  由於宣道會定意要送傳教士到最困難的地區工作,冒險性便更大了。這些地區常常是西方文化罕至,造成社會文化的重大差距,故傳教士在生活適應上,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再者,由於交通極度不便,與外界的聯繫極其有限,許多時連續數月也不會有別的傳教士前來支援通問,他們必須獨自處理各種工場上的困難。

  高樂弼醫生(Dr. Robert H. Glover) 如此描寫那些年頭︰「要開拓某些工場和宣教站,就要與最頑強的阻力對抗,包括暴動、騷亂、侮辱、攻擊、威脅及各種各類的危機。

  「克服這些情形後,開荒者終於可以踏足異邦,不過還要為了改建或粉飾舊有的樓房,又或是重新建造房子,四處奔波;待幾經波折,多番勞碌,才能正式展開福音工作。」

  以中國工場為例,從一八八七年至一九四九年六十多年間,宣教士多次重新部署在華的傳教策略,將資源從相對已開發的地區,挪移到未開墾的處女地,甚至不惜放棄辛勤建立多時的工場。例如華中區於二十年代毅然放棄上世紀末耗費極大氣力才進佔的長沙據點,將之拱手讓給遵道會,轉而投資不毛之地的川黔地區。

  宣教士視死如歸的精神,也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譬如義和團事變,就帶給宣道會慘重的損失。一九00年夏天,山西省三十二名瑞典宣教士中,有二十一名喪生;另外十五名兒童與他們的父母同遭殺害。期間有一封信,卻如神蹟般輾轉傳到目的地,信裡說︰「假若不能死裡逃生……我們或生或死都是為了主,為了中國。不要放棄,不要灰心。暴風雨過後,再差派其他宣教士來華吧!」

  因著這種精神,一九四九年後不少宣教士堅持不肯離開中國,延至最後一刻才被強行押解出境(譬如何恩民便延至一九五二年才被迫離開廣西靖西,包忠義更寧可坐牢也不願意離開中國);而在撤離中國大陸以後,好些宣教士拒絕聽從差會總部的遣調,不願放棄當時被視為危城、不日將淪入中共手裡的香港與台灣,堅持留在難民中間工作,如此才在日後於此二處建立起輝煌的事工來。

  沒有宣教士的血淚與堅持,沒有今天的華人宣道會。


二、宣教故事︰擇善固執的翟輔民 [👆回「宣教故事」目錄]

  早年在華的宣道會傳教士,生活備極艱辛,若非意志堅強、性格堅毅不屈,有鍥而不捨精神的人,甚難充任宣道會的傳教士。從某個角度看,這種性格與桀驁不馴也許只是一線之隔。不少出色的傳教士,往往都給差會留下難以駕御的印象。無論在佈道植堂、文字工作、神學教育,乃至邊疆(遠至安南)開拓,出類拔萃的翟輔民(Rev. R. A. Jaffray, 1873-1945),便是典型的例子。

  翟牧師是加拿大人,父親是位傑出的企業家,購入多倫多《地球報》,成為報業領袖及參議員,殷望子承父業。但翟輔民因聽宣信博士講道而得復興,並矢志往中國宣教,致使其父震怒,揚言他若一意孤行,將不予分文。結果翟輔民仍是進了宣教士訓練學校就讀,並於一八九四年來到中國。

  翟牧師於推動廣西及東南亞的宣教工作之餘,一直在建道聖經學院兼課,更兩度擔任院長一職。翟牧師有感於文字工作的重要性,但當時宣道會除辦理聖經學校外,不太拓展其他事工,所以他於一九一一年自資創辦宣道書局,並於一九一三年出版造就千萬當代華人教牧和信徒的《聖經報》。日後無論他的事工發展至哪裡,只要找到了駐腳地,便立刻開辦當地方言的聖經學院和聖經報。

  後來翟牧師呼籲向南洋群島的華僑佈道,但時值經濟大蕭條,總會以經費不足為理由拒絕;他竟向美國總會發出「最後通牒」,表明不管是否支持,他都會一意孤行。雖然獲得批准,但沒有經費,翟牧師付上自己的積蓄,並得到一些富有的中國朋友幫忙,遂籌得經費,於一九二八年與王載等人成立「南洋佈道團」,後易名為「中華國外佈道團」,這是中國第一個向海外宣教的差會。翟牧師畢生推動並扶助華人信徒履踐宣教使命,堪可稱為華人宣教事業之父。他自己也於一九二八年往印尼從事開荒工 作;一九三一年更遷居印尼。一九四二年被日軍囚入集中營,一九四五年去世。

  個性堅強的牧師原來自幼多病,一直受心臟病和糖尿病纏身;他在梧州的時候,更設計了一桌子,可以躺在床上寫作。此外,本是翟牧師得力助手的翟師母,後來精神有毛病,帶給牧師不少困擾,然翟牧師對妻子的愛絲毫未減,尚能泰然道︰「從前,她是神給我的一隻右手;現在,她是神給我的一個十字架。」

  翟牧師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卻又是一位典範性的人物。


三、宣教故事︰當仁不讓的朱醒魂 [👆回「宣教故事」目錄]

  朱醒魂牧師 (1888-1963)是中華國外佈道團第一位被差派出去的宣教士,也可能是中國教會歷史裡第一位海外宣教士。

  朱牧師七歲時初聞福音,很受感動,自此即常往長老會慕道。十七歲那年,他決志悔改領洗,卻遭父親趕逐離家,只好投靠伯母家。長老會一位醫生同情他,本欲助他到美國學醫,唯他決志獻身侍主,故於廣州柔濟醫院讀了兩年預科後,改往梧州建道聖經學院學傳道,畢業後回到廣州長老會工作。

  一九二0年翟輔民牧師到越南開拓工場,亟需中國同工向當地華僑傳道,朱先生(後按立)受感,雖然受到多方勸阻,仍毅然順命,於一九二一年攜眷抵越南。初時生活極艱苦,須到市場取免費而得的鹹魚頭,靠一角十餘斤的飯焦(鍋巴)等來充飢。開荒佈道七年,教會自立自給,朱牧師於一九二八年再給翟牧師差遣到印尼拓荒佈道。

  牧養當地華人七年後,朱牧師又轉到土人區工作,有時甚至深入森林野嶺,在猛獸、毒蛇、熱症、食人族的威脅下,冒著生命危險,把福音傳開。有時在深山迷了路,有時被困於鱷魚潭中。有些地區,從來沒有華人到過,但因朱牧師的勇敢、信心、犧牲,不少土著得聞福音。許多神蹟奇事隨著他。藉著信心醫病、趕鬼,叫許多人得痊癒,以至常有當地的酋長和整條村莊的土人一起信主的事。他們在河邊受洗皈主,有時竟達數百人之多。

  晚年的日子,朱牧師原可退休,但因未有人接他的職,故仍堅守崗位。一九六0年有一晚聚會完畢後,半夜他的大血管爆裂,以致半身不遂,病臥在床。其後朱牧師往台灣養病,養病期間每週仍兩次禁食祈禱,求主醫治他,可以再到印尼山區開荒佈道。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四日,朱牧師被主接返天家。彌留之際,還囑咐師母為他更衣,讓他能清清潔潔地見主面。

  朱牧師病後曾向女兒說︰「我已得著耶穌基督為至寶,現今爸爸把這至寶的耶穌交給妳,妳必要與他人分享,將白白來的福音,也當白白的給他人。」

  上帝看顧祂的僕人,朱牧師蒙主賜予十位兒女,現今兒、孫、曾孫散佈在港、台、印尼與美國等地,當中不乏熱心愛主,在教會擔任牧師、執事者,包括受人敬重的朱建磯牧師(已歿),而建磯牧師之孫朱敬華亦為建道神學院之畢業生。


四、宣教故事︰「家庭差會」的何義思 [👆回「宣教故事」目錄]

  何義思(Ruth Hitchcock, 1892-1984)是一位「家庭差會」的傳教士,她在美國的差會「希伯崙會」原是為了方便在中國購買土地才成立,差會主席是她父親,委員包括她母親、姊姊、姊夫,及兩位熟稔的牧師。這個差會後來也差出其他傳教士來華與何教士同工。

  何教士的父母在加州聖巴巴拉市經營一個果園和一爿店舖,家裡經常招待傳教士;一位來華傳教士講述一個村莊渴求聽取福音而不可得的故事,讓何義思從小立志來華傳教。後來她萌起從商的意念,但在史丹福大學唸二年級時,母親突然來信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往中國走一趟吧!如何?」待她隨一位女傳教士來到廣東南海西樵的官山探訪,這位十九歲少女的信念就堅定起來——這就是神要我服侍祂的地方!她母親的回覆是︰讚美主!在年幼的時候,我已把你獻上。

  初到官山,官山就經歷了三百年來最嚴重的水災,於是何二姑(中國信徒對她的暱稱)她們就開始救災工作,福音也因而傳開。往後,何二姑在官山建立希伯崙會,又在附近十多處鄉鎮建立福音堂,並因應當地的需要,開設強華學校、輔德女學堂、西樵聖經學校、婦女織造(花邊)廠、難民救濟工作、難童院、純光孤兒院、德光兒童院等社會慈惠事業。

  一九四九年後,何教士在中國的事工全面停止,她也因母親病危,返美陪伴母親至其逝世。然後她接受香港建道神學院院長劉福群牧師的邀請,於一九五五年來到長洲建道任教,同時積極鼓勵在港的前希伯崙會會友重建教會。一九五七年希伯崙會會友開始借用別的教會聚會,一九六二年購堂,同年加入宣道會堂聯會成為會員堂,首任堂主任便是何教士當年在官山提攜成人的李非吾牧師。

  隨著何教士家人逐一離世,美國希伯崙會結束了,但香港的希伯崙堂卻接續其工作,非常注重宣教工作,成立了被神大大使用的希伯崙差會,後來與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匯合而成香港宣道差會。

  何教士在一九七一年退休返美,一九八四年於美逝世,在世寄居九十二載。

  一個敬虔的家庭,無私地將其女兒奉獻上,以其店舖的收入支持女兒在華傳教之經費。這個女兒在華的生活其實多經憂患,卻從無怨言,也從不肯受人的稱讚,總是謙卑地說︰「是上帝的恩典,千萬不要數到我身上來……」


五、宣教故事︰高瞻遠矚的劉福群 [👆回「宣教故事」目錄]

  一九五一年,建道遷港後首屆畢業典禮在即,劉福群得悉母親病危,幾經交戰,決定畢業禮過後才回家,可惜來不及見其母最後一面。此事一直烙印在建道的師生心中,因他們看見一位真切地捨己愛人的宣教士。

  劉福群牧師(Rev. Dr. William C. Newbem),一九00年二月生於美國新澤西州,五歲喪父,成長艱苦。十九歲受宣道會在廣西的開拓者希乃錫牧師感召,立志到桂傳教。一九二二年於紐約宣教士訓練學院畢業後,被差派至廣西,開展他在華近五十年的宣教歷程。

  二十年代初正值「非基督教運動」,全國仇教情緒沸騰,傳教士只好回國靜待風潮過去。劉牧師夫婦亦於此期間回美牧會,三年後重返廣西。他們先至百色,卻遇上共軍佔領教會,將牌匾「宣道會」拆下,換上幾個大剌剌的紅字︰「將帝國主義趕出中國」,自此在一片焦慮不安下工作。

  一九三六年,劉牧師擔任建道聖經學校監督,可惜不久遇上抗日戰爭,唯有與大部分傳教士一樣,撤回老家。至戰後一九四六年重來,帶領建道聖經學院重建。不足三年,國內易政,廣西宣教士撤退,劉牧師前往香港。當時香港前途未卜,不少差會都不願意在港投放資源。劉牧師卻獨排眾議,更自籌經費,在長洲修建翟輔民大屋讓聖經學院復課。因他相信,香港不論在政治或屬靈上皆具有獨特的戰略價值。結果,首批畢業學生成了華人宣道會在香港及海外宣教的中流砥柱,而建道的發展,亦證明了劉牧師眼光獨到。

  除神學教育外,劉牧師又致力發展教會音樂事工,主編《宣道詩》和《青年聖歌》十冊,版權歸宣道書局,成了書局經費的重要來源。他又組織建道詩班作佈道,且創辦週年聖樂崇拜,因他深信詩歌是傳福音和培育信徒靈命的有效工具。

  劉牧師胸懷普世,尤愛呼召青年信徒獻身事主。以建道遷港後首批畢業生為例,他們不少前往印支半島宣教,致使當地華人宣道會在共產黨執政前,已經站穩住腳。到戰亂逃難時,就把福音帶到北美、澳洲、歐洲,甚至以色列,繼而孕育了各地的華人教會。

  一九七二年九月,這位愛學生比母親更深的宣教士因心臟病發,於美國安息主懷,但他手所作的工,卻在上帝祝福下被堅立,且不斷延展。


六、宣教故事︰蓬島闢荒的林證耶 [👆回「宣教故事」目錄]

  林證耶牧師(1903-1986)大概是第一位從事異民族異文化宣教的華人宣教士。

  林證耶為第三代信徒,父親亦為教會傳道,惜早逝。他畢業於建道聖經學院,於一九二九年一月奉翟輔民牧師的差派,偕同練光臨先生到荷印東婆羅洲開荒佈道,建立教會。三年後,放下華僑工作,轉到東婆羅洲內陸向達雅族(Dayak) 土著傳福音。

  當時達雅人仍為赤身露體的獵頭部族,迷信與淫亂是平常事,向他們傳福音似乎不是易事。但林氏和練氏一開始就發現酋長在土著中的權威地位,所以總是先拜訪各處的酋長以至土王,又在生活上盡量遷就達雅人,譬如達雅人會食用已發臭又長出蟲子的肉類,並視之為饗客佳肴;面對土著的拳拳盛意,宣教士自然「卻之不恭」——別忘記他們是獵頭族!

  林氏他們過的是勞苦的生活。每次出發,皆是穿山越嶺,涉水渡灘;有時夜度林下,有時露宿灘頭。但每至一村,行裝甫卸,即百務俱來,或請代禱,或求醫藥,或訴說哀情,或疑難待解。為了土著的需要,宣教士必須充當萬能博士。譬如當地人缺乏生理常識,致使孕婦受到危險的對待,林牧師雖未學過產科,卻不能不顧生靈塗炭,便寫信回香港託人買產科書籍,自己研究,義務為土著接生,挽救不少婦孺的性命,受到土著的感激與敬重。

  族人們非常渴慕真理,甚至開口要求林氏他們犧牲睡眠時間,聚會常持續整夜直至天亮。又有許多村落派人前來聯絡,要求林牧師去佈道,時常有整村村民受洗歸主的情形出現。林氏見機不可失,常常不顧精神和體力透支,勉力作工,致使健康嚴重受損,一度須回國休養。

  仇敵的攻擊也不間斷,撒但曾利用異教徒來攪擾,又藉不肯受教者下毒謀害林氏。但神一一保守,有一次林氏吃了毒雞卻安然無恙,見證了神的信實。還有許多神蹟奇事伴隨著他們。在達雅人中,林氏他們更被冠以「救恩先生」、「十字架先生」的雅號與「皇叔」的尊稱。

  神大大賜福他們,十多年間,林牧師帶領三千多人歸主,建立了十餘間教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才放下這個工場,離開中華國外佈道團,轉到爪哇的耶加達創辦粵僑基督教會,牧養多年。

  吃苦火熱、膽識過人、隨機應變,又有神蹟相伴——在林牧師身上,活現早年華人宣教士的一個典型。


七、宣教故事︰「白皮膚的華人」包忠傑 [👆回「宣教故事」目錄]

  包忠傑牧師(Rev. Paul H. Bartel)於一九0四年在河北省大名府出生,成長於山東,在中國接受救恩和洗禮;父親包志理牧師與母親蘇內利皆為在華傳教士,在山東曹縣設立孤兒院,故包忠傑自幼即隨父母四出佈道,並與孤兒一起祈禱研經,更從雙親身上學習憑信心仰賴神。他在中國完成中小學教育,使他成為能講、能寫流暢中文的西教士。一九二五年赴美升學並接受神學訓練,一九二九年加入宣道會後即返回中國宣教,在華中教區工作。為方便傳道,他甚至要求取得中國國籍。

  一九三一年,包牧師與白愛蘭(Ina Birkey) 小姐在湖北武昌結婚,並先後在湖南、貴州誕下三名子女。因受長女夭折之苦及戰亂之故,包牧師自三十年代末多次進出中、美,至一九四六年在芝加哥獲文學碩士後,再與太太重返中國。

  抗日戰爭後,包牧師與王峙先生到達上海,籌備宣道書局 (宣道出版社前身)戰後復業事宜。一九四七年起擔任中華宣道會華中與川黔兩區的主席職務。一九四九年因政權轉易而撤退至香港,主理剛成立的全中國委員會,協助差會完成撤離中國後的各項善後工作,並盡力保持與國內華人同工的聯繫。包牧師除在建道神學院教學外,也協助調景嶺的佈道事工,並在宣道聖經學院任教。一九五三年回加拿大,任教於加拿大聖經學院,期間協助建立雷城華人宣道會,也是加拿大第一所華人宣道會,因而有「加拿大華人宣道會之父」的美譽。

  包牧師非常注重文字佈道工作,一九五五年返港,翌年即與劉翼凌先生創辦《燈塔》月刊。多年來擔任香港基督教文字工作促進會要職。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四年返回加拿大聖經學院任教,期間參與推動聯合華人青年冬令會。一九六五年重臨香江,主理宣道書局,並繼續在建道任教,至一九六九年返美,翌年正式榮休。包牧師返美後大力協助劉翼凌、于力工等在美創辦《宇宙光》雜誌——今天以台灣為基地,事工多元化,成績斐然。在包牧師的努力下,《聖經報》亦於二000年復刊,完成他晚年最大的心願。

  包牧師對中國不能忘懷,於八十至九十年代間,七次返回中國探訪教會。二00一年,這位被稱為「白皮膚的華人」安息主懷,享年九十六歲。


八、宣教故事︰永不言休的粱得人 [👆回「宣教故事」目錄]

  「一個民族的福音,必須由該民族自己負擔;一個世代的福音,必須由該世代的人負責。」劉福群院長當年的教誨,梁得人至今仍謹記,且將之化為宣教的動力,不斷開荒。

  梁得人,一九二三年生於廣東縣,父親是長老會牧師。一九四八年入讀梧州建道聖經學院,後因政權轉易,南下香港繼續學習,成為香港建道首屆畢業生。畢業時,原打算往印尼宣教,由於對宣敎抱著「一生一世」的念頭,在入境申請表填上「永久居留」,致使申請被拒,唯有暫留港事奉。他先後參與多處的開荒工作,體會到教會必須與社區和會眾配合,這成為他日後宣教的寶貴資產。

  一九六二年,梁得人在南越的同學簡國慶請他前往接棒,因簡被指患上嚴重肝病,不久人世。梁本著「主領何往必去」的心志,答允前往。留越十年,一直忠勇工作,照顧戰爭中的孤兒和青年。直至七二年,妻子潘瓊芳癌症復發,才舉家回港求醫。兩年後,師母辭世,南越亦解放了。

  一九七七年,梁得人經一年的禱告印證,決定攜子再踏征途,前赴紐約華人宣道會,解決因經濟衰退而引致的教會危機︰債台高築、會友羞愧萬分並大量流失。他致力牧養信徒和同工、償清債務,挽回教會的名聲。經過十三年的努力,該堂健康成長,擁有基址,更拓展新澤西分堂。今天,信徒都以紐約堂會友為榮。牧養該堂期間,在神的帶領下,梁牧師於八0年與建道校友張信瑤締結婚盟。

  一九九0年,六十七歲的梁牧師與師母到南美蘇利南宣教。他們向華人佈道,推行門徒及師資訓練,又開設神學課程,栽培傳道人。在他們身體力行下,蘇利南教會於九三年拓植了法屬皆因華人宣道會,由於信徒熱心奉獻,教會開設不久即能自立。梁牧師沒有就此停下來,當他接到西差會轉來危地馬拉的呼聲,便起行回應這個沒有華人教會的原天主教國家。教會建立起來後,他又繼續馳騁,到委內瑞拉、多明尼加共和國、巴拿馬等地開荒,建立起一間又一間的華人教會,並開設神學課程。

  是甚麼因素使這位年屆耄耋的宣教元老毫不灰心,不斷事奉?梁牧師說︰「我也有垂頭灰心之時,但聖經說︰『耶和華向你仰臉』——神的頭比我更低,抬起頭來看我、向我仰臉。那麼,我怎可以灰心下去呢?」


九、宣教故事︰「樣樣都有」的簡國慶 [👆回「宣教故事」目錄]

  自幼為孤兒的簡國慶,在越南的砲火中度過十八年的宣教生活,繼而用上二十年在冷寂的北美開展華人教會。在世人眼中他似是貧苦至極,一無所有;但在神家中,他果子纍纍,樣樣都有。

  簡國慶在何義思教士主辦的純光孤兒園成長,中學畢業後得何教士推薦投考梧州建道聖經學院。因政權轉易,南下香港建道完成餘下課程。一九五一年畢業時,簡國慶與同學欲回應林證耶牧師的呼籲到印尼宣教,但未能申請到簽證,便留港事奉,在跑馬地開設福音堂。一年後,他收到在越南事奉的同學何禎祥的來信,提及海防的需要,便決定與妻子前往。

  一九五五年,簡牧師轉至南越堤岸事奉。他沿西貢至大叻的路上作巡迴佈道,其後輾轉到堤岸宣道會工作。時值戰亂,信徒又大多是貧苦大眾,傳道人沒有固定薪金,簡牧師一家在越南十八年,從沒有添置過一件新衣,每月僅及餬口,生活艱苦。

  一九六八年,簡牧師到泰國出席宣教會議,後到美國一行。當他在紐約等地遇上來自香港及越南的信徒,便生發創辦華人宣道會的異象。簡牧師返越後嘗試推動,可惜最合資格前往的同工沒有感動,抑且教會發生了種種災難性事件,簡牧師為此疲於奔命,在美建立華人教會一事唯有不了了之。

  一九七0年底,被指患上末期肝病、身心交困的簡牧師舉家回港。越南多年的艱苦事奉,帶給簡牧師莫大的磨練,使他能在極少資源下開拓較多事工。他深信,苦難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恩典和造就。簡牧師在港短暫停留後,應邀到加拿大滿地可開荒,展開另一段長達二十年的宣教旅程。日子同樣艱難,居無定所,而且因著氣候和人事顯著不同,兩年下來得了胃出血。最終能撐過來,全是上帝的恩典。簡牧師先後在滿地可、底特律、渥太華、多倫多等地開荒。一九九二年,簡牧師退而不休,決定在不同地區作為期半年的短宣,足跡遍及英國、紐西蘭、法國和中南美洲等地,果子纍纍。

  簡牧師說,進入神學院就有如軍人入伍,畢業後往哪裡事奉就如聽從將領指示,上級說往哪裡就往那裡,從沒有考慮個人的意願。多年來,他一直持守這份軍人心志︰「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提後二4)。


參考資料 [👆回「宣教故事」目錄]
「宣教故事」編寫自以下資料
📖 包忠傑︰《包忠傑自傳》,香港︰宣道出版社,2006。
📖 朱秀蓮、邢福增編著︰《我們的薦書——建道神學院梧州期校友見證集》,香港︰建道神學院,1999。
📖 艾普著,樂人譯︰《此山屬我》,香港︰天道書樓,2001。
📖 何義思︰《誰掌管明天》,六版,香港︰宣道會希伯崙堂,1991。
📖 汪長仁︰《事主一生》,香港︰宣道出版社,1989。
📖 林證耶︰《翟輔民傳》,修訂再版,香港︰宣道出版社,1981。
📖 林證耶︰《蓬島闢荒記》,三版 (修訂版),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
📖 梁家麟︰《建道神學院百年史》,香港︰建道神學院,1999。
📖 梁家麟︰《華人宣道會百年史》,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
📖 陳潤棠︰《華人教會新突破︰中華國外佈道團——華人宣教先鋒南洋拓荒史》,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1999。
📖 劉福群︰《十架與冠冕》,香港︰宣道出版社,1979。
📖 羅拔·尼告洛、約翰·沙雲、森姆·史圖斯著︰《全然為主》,香港︰宣道出版社,1988。
📖 朱醒魂牧師家屬網站 (https://stevechu.blogspot.com/)



👆回頂